close

漢摩拉比法典強調的『以牙還牙、以眼還眼』概念,在現在這個社會暴力、犯罪充斥的社會裡,常常和廢死一樣,動輒就被重新拿來檢視、討論;如果只依現行的法規制度審判加害人,常常會因為制裁過輕,而無法達到喝止、甚至是懲罰的效果,加害人不會因此心生恐懼、不敢再犯;被害人、乃至其家屬也不會因此而感到服氣。但若真是以眼還眼,審判者是不是真有資格去決定別人的命運?這樣做是不是會讓制裁者又成了另一個加害者?

 

98aa8acb76fc0a340119e2078958faf4.jpg

「父仇七日」劇情即建立此種議題討論上,電影 描述平凡的家庭父母親正準備幫女兒過九歲生日,沒想到女兒出去發送生日卡時,卻被人殘忍地姦殺。兇手很快就被警方逮捕,但那副毫不在乎的表情卻被家屬在電視上看到,喪女之痛加上對兇手之恨,讓父親決定親自出手,制裁兇手…

 這部片乍看之下只像是一部單純的虐殺片,但其實精心設計了許多辯證的橋段。

片中不管是角色背景、或劇情走向,導演都刻意安排了「雙重」或「多重」觀點,讓觀眾自己做判斷。刑警的妻子在雜貨店被人槍殺,他雖心有不甘,卻只能將兇手送進監牢,讓他在監牢裡度過『快樂』的生活。看似正義的父親為了替女兒報仇不斷凌虐加害者,卻因違反了法律而必須被追捕。應該是最柔弱的受害者的單親媽媽,卻是最能夠走出傷痛,最堅強的一個角色。這種男性=堅強?、女性=柔弱?的刻板印象。以及受害者面對同一事件的不同態度;默默承受?加以反擊?勇敢放下?光是這些角色設定,就很讓人玩味。

劇情走向在一開始姦殺女童的兇手落網時,看到他那副無所謂的微笑嘴臉,觀眾一定會跟男主角一樣,覺得這個犯人罪無可赦,也進而認同男主角之後對其的凌虐行為。但隨著凌虐的手法越來越慘忍,兇手從一開始的狂妄、驚恐、苦苦求饒、到最後被折磨到像條死狗躺在地上,不知怎地,竟然會讓人開始同情這個殺人兇手,也讓人質疑男主角這樣的做法是否真的正確。但換個角度想,兇手會有所反省,不也正是拜男主角如此不堪的凌虐所致。

導演很高明,他沒有要藉電影直接給予觀眾肯定、或否定的答案,而是由不斷地「正反」辯證,由觀眾自己下決定。

但這部片真正吸引人的地方,除了因為其很冷靜且巧妙地將這些觀點一一呈現之外,更重要是影片裡那種因正因反而呈現出來的「人味」。

因為人性迥異,電影中安排了許多對男主角的支持、或反對的橋段;超商中被女店員認出他,卻不報警,反而還鼓勵他。而其後於電視新聞片段中,男主角看到了記者去訪問同樣被這個兇手姦殺的女童的父母親,有的非常贊同其行為,但卻也有一位堅強的單親媽媽認為報復不妥,而是應勇敢走出傷痛…

男主角自身,在這趟虐人的過程中,也不斷地出現自我懷疑;到底應該秉持良知放棄虐殺、還是由憎恨控制行為,猶疑讓他只能藉酒精麻痺自己。導演安排男主角不斷在農舍旁看到的一隻鹿屍,那股死狀除了像他被姦殺的女兒之外,我覺得更像是他心中揮之不去的報復夢饜;無論用樹枝去遮住屍體、還是直接將其丟掉湖裡想視而不見,但終究還是會浮現。現今社會上沸沸揚揚討論廢死議題,要受害人或其家屬放下,對加害人寬容,可是沒有真正經歷過那種創傷的人,又怎會明白心中那股椎心刺骨、那股藏都藏不住的痛與恨。

這種人性的掙扎,讓我在影片最後,看到男主角被警察架上警車前,對刑警說出一句「我沒有殺了他」一幕時,感動到眼框泛紅,這一句話,既像是男主角的懦弱,卻也是寬恕,又像是對自己暴力行為的贖罪。無論如何,這都是一個「人性」所做出來的決定。不像好萊塢片裡的大英雄,壞人起身反擊,然後好人最後再來上致命的一擊,「我沒有殺他」,道盡對女兒無法復活的無奈,對好人沒有沉淪下去的慶幸,卻也有著一種為壞人得救而開心的荒謬。

此片和近期同時上映的日本片「告白」,都描寫到受害者家屬的內心世界。「告白」藉由完美的劇情鋪陳、細膩的西洋老歌配樂,以及大量的角色獨白,精準呈現出日本法律制度所該檢討之處、以及青少年心理、受害者家屬心理等多方議題。相對於「告白」的豐富,「父仇七日」則平靜單調許多,片中完全沒有任何配樂,應該說是連一點音樂聲也沒有,但卻也更赤裸裸、毫無隱藏地,讓觀眾從與現實生活幾乎無異,更「人性」的角度,來思考罪惡與寬恕之間的關係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惡魔洋芋片 的頭像
    惡魔洋芋片

    萬惡洋芋片工廠

    惡魔洋芋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